《爬山虎的腳》名師教學設計
《爬山虎的腳》名師教學設計(通用9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爬山虎的腳》名師教學設計(通用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爬山虎的腳》名師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相關資料圖)
1、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繼續(xù)練習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設計爬山虎的畫(隱去它的腳),制作演示課件。布置學生課余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完《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xx、xx。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xx、xx、xx、xx。
3、看插圖,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葉子的美來。
5、試著把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觀察實物(或掛圖),默讀課文,進一步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用自己的話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2、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腳的話,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3、讓全班學生選擇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出爬山虎的腳。
4、按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5、熟讀,指導背誦。
6、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這么詳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圈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板書:觸 巴 拉 貼
3、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長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么有序。
4、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5、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就必須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6、看電腦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墻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緊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變成什么樣呢?請同學們自學最后一個自然段。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
1、歸納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 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六、總結。
1、學生歸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容。
2、復習第三、四、五這幾個自然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了細心而有序的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業(yè)。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些句子。
2、細心觀察一種植物,將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爬山虎的腳》名師教學設計 篇2
文本分析:
文章運用散淡的語言、恬靜的筆法,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內容。文章從整體到部分,重點放在爬山虎的腳上,并緊扣題目,讓學生讀后產生探究的欲望,激發(fā)他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教學本文,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抓住事物特點的方法,學習如何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的方法。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均、柄、蝸”等5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虎、操、占”等14個生字;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了解爬山虎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1、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
2、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系生活實際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感受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可愛。
教學難點:
1、把握課文的描寫順序,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觀察一種植物,仿照課文的寫法具體、有序地寫一寫。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爬山虎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它的葉子、腳有什么特點。
導語:同學們,我們知道絲瓜、葡萄要依附著架子才能往高處生長,而有一種植物卻不需要這樣的架子,這是什么植物呢?請同學們看看PPT上的圖片,告訴老師這種植物是——(學生齊聲:爬山虎)。對了,就是爬山虎。今天我們就走近爬山虎,看看它是什么樣的。
2、教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通過課題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板書:爬山虎的腳)
過渡:同學們,人和動物是有腳的,借助腳可以行走、跳躍。那么植物也有腳嗎?答案是肯定的,爬山虎就是有腳的植物。它的腳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用處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介紹作者及爬山虎的相關知識。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江蘇蘇州人,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主要作品有童話集《稻草人》,小說集《隔膜》《火災》,長篇小說《倪煥之》等。
葉圣陶改名趣事:葉圣陶曾數次改名。他原名葉紹鈞,12歲入蘇州長元吳公立小學時,請先生章伯寅取一個立志于愛國強國的字。章先生說:“你名紹鈞,有詩曰‘秉國之鈞’,取‘秉臣’為字好?!辈⒔逃獝蹏偷孟葠坂l(xiāng)土,曉得鄉(xiāng)土的山川史地名人偉業(yè)。1911年10月15日,蘇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復了。次日,葉紹鈞找到章伯寅先生說:“清廷已覆沒,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請先生改一個字?!毕壬α诵φf:“你名紹鈞,有詩曰‘圣人陶鈞萬物’,就取‘圣陶’為字吧?!比~紹鈞滿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葉紹鈞在《小說叢報》第2期發(fā)表文言小說《玻璃窗內之畫像》,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氏與筆名“圣陶”連了起來,這才有了成為之后聞名于世的筆名。
爬山虎:多年生大型落葉木質藤本植物,其形態(tài)與野葡萄藤相似。夏季開花,花小,呈黃綠色,漿果紫黑色。爬山虎的適應性強,喜陰濕環(huán)境,但不怕強光,耐寒,耐旱,耐貧瘠,氣候適應性廣泛,在暖溫帶以南冬季也可以保持半常綠或常綠狀態(tài)。耐修剪,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陰濕環(huán)境或向陽處均能茁壯生長,但在陰濕、肥沃的土壤中生長最佳。但爬山虎的根會分泌酸性物質腐蝕石灰?guī)r,沿著墻的縫隙鉆入其中,使縫隙過大,嚴重可至墻體碎裂倒塌。
2、教師播放朗讀音頻,學生邊聽邊感受朗讀的節(jié)奏和語氣。
3、學生自讀課文,同時圈出生字新詞。
4、教師檢查學生的生字詞預習情況。
(1)出示帶拼音的字詞卡片,指名學生認讀。教師相機糾正。
會寫的字:爬山虎(hǔ),操(cāo)場,占(zhàn)據,嫩(nèn)紅,舒(shū)服,一順(shùn)兒,均(jūn)勻,重疊(dié),空隙(xì),莖(jīnɡ),葉柄(bǐnɡ),枯萎(wěi),瞧(qiáo)不起,牢固(ɡù)。
會認的字:蝸(wō)牛,彎曲(qū)。
(2)指導學生歸類識字。
◆部首歸類:
土:均(均勻)坎(坎坷)培(培育)坤(乾坤)。
木:柄(把柄)柱(支柱)松(松樹)欄(圍欄)。
◆量詞歸類:
陣:一陣風一陣雨一陣清香根:一根莖一根針一根木棍。
(3)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結構,了解字的筆畫,教師示范書寫重點字,指導學生書寫。
◆書寫指導:
[操]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部“扌”豎鉤直挺;右部“喿”上窄下寬,上部三“口”大小不一,下部“木”橫長托上。
[占]上下結構,上下對正。上部豎直,在豎中線上;下部“口”兩豎略向內斜。
[疊]上中下結構,整個字重心要穩(wěn)。上部三個“又”的末筆捺都改點;中部“冖”寬,橫段在橫中線下側;下部“且”居中,底寬與“冖”相當。
[瞧]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部“目”框內兩短橫分寫在橫中線上下;右部上窄、長,下寬、扁,“”橫畫間隔均勻,“灬”上合下開,形成寬底,托住上部。
◆易錯提示:
[舒]右部是“予”,不要多加一撇寫成“矛”。
[隙]右部上面是“”,不要寫成“小”;中間是“曰”,不要寫成“日”或“目”。
(4)學生進行書寫練習,教師巡視,相機糾正學生的書寫錯誤。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學生分自然段朗讀,圈畫出有疑惑的詞句。
2、同桌交流朗讀情況,教師結合交流情況點撥理解重點詞語。
(1)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
預設:查詞典理解詞語的含義,并結合句子確定義項?!靶迈r”在詞典中的解釋有:①(剛生產、宰殺或烹調的食物等)沒有變質,也沒有經過腌制、干制等。②(空氣)經常流通,不含雜類氣體。③(事物)出現不久。④新奇;稀罕。引導學生想象剛長出來的葉子的樣子,可以確定“新鮮”在這里的意思對應選項①。
(2)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預設:引導學生想象石子丟進水中所產生的水波蕩漾的景象,進而結合該句,理解“漾起”指的是爬山虎的葉子在風的吹動下上下起伏。
(3)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
預設:理解“牢固”的意思,教師可以演示東西被膠水粘住難以拉伸的情景,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什么狀態(tài)才是“牢固”。也可以直接讓學生查詞典,理解詞義。
3、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在默讀中思考下列問題。
閱讀與思考:
A、爬山虎生長在什么地方?(墻上)
B、課文介紹了關于爬山虎的哪些內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腳;爬山虎是如何用腳爬行的)
C、爬山虎葉子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嫩紅→嫩綠)
D、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枝狀;像蝸牛的觸角;嫩紅)
E、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爬山虎有著怎樣的感情?(喜愛)
預設: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閱讀課文,根據題目尋找答題的關鍵詞句。
F、出示課件,指名學生填空:作者是一個有心人,他通過認真、細致的觀察,發(fā)現爬山虎的葉子是會xxxx,它也有腳,它的腳長在xxxx,形狀是xxxx,顏色是xxxx。爬山虎用腳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p>
(2)引導學生標出各自然段的序號,給課文劃分層次,歸納每一層次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結構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寫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并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過渡:同學們,請你們想象一下,一面墻上巴滿了綠綠的爬山虎,風一吹,滿墻的葉子起伏蕩漾,這是多么美的景致。葉圣陶先生是個善于觀察生活的人,他捕捉到了爬山虎的美,并且用生動的文字將這種美呈現了出來。下節(jié)課上我們將繼續(xù)深入課文,具體探究這種美。
這節(jié)課上,我們主要學習了本課的生字以及重點詞語,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并且給課文劃分了層次,同學們表現得都很不錯。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交流并積累從文中學到的理解詞語、劃分層次的方法。
(2)摘抄并積累文中描寫生動的句子。
描寫爬山虎的美句
※遠遠望去,一墻綠油油的爬山虎,像綠色的絨毯掛在墻上。
※每當微風輕輕滑過爬山虎時,爬山虎像被淘氣的風兒掀起了綠色的衣裙,接連不斷,好似一個接一個的波浪,湊成了一個綠色的海洋。
※爬山虎的葉子一層又一層地圍繞著枝條,無數的藤蔓又一圈圈地圍繞著主干。葉子是那樣茂盛,這時整片的爬山虎就變成了彩色的流動的瀑布,亦真亦幻,傾瀉不止。
※紅紅的爬山虎散發(fā)著濃濃的秋意,綻放著燦爛的笑容,顯示著生命的魅力。是希望,是熱血,是收獲,似乎每一片紅葉都寫滿無限的遐思,掛著一個又一個故事,將生命化為永恒。
五、作業(yè)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學生聽寫詞語,教師檢測學生課后的復習情況。
2、指名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這篇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作者細致的描述,使我們產生了探究的欲望,激發(fā)了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3、教師過渡,導入新課。
過渡:爬山虎多么有趣啊,竟然能用腳往上爬。它的腳究竟長在哪呢?是什么樣子的?它又是如何用腳往上爬的呢?就讓我們隨作者一起走進課文去深入了解。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自主交流,整體把握。
(1)學生自由讀文,教師出示自讀要求,引導學生圈畫重點。
閱讀與思考:
A、用橫線畫出描寫長大后的爬山虎的葉子的句子。
B、用波浪線畫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
C、用“○”圈出描寫爬山虎的動作的詞語。
(2)小組合作交流,理解圈畫的重點詞句。
2、匯報展示,品讀課文。
(1)小組代表匯報圈畫的詞句,教師相機點撥重要語句。
A、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這幾句話描寫的是爬山虎的葉子,細細品讀,思考:爬山虎的葉子的顏色是如何變化的?長大了的葉子有什么特點?)
預設:引導學生找出句子中描寫顏色的詞語“嫩紅”“嫩綠”“綠得那么新鮮”,這些詞語揭示了爬山虎的葉子從剛長出到長大后的顏色的變化過程。對長大了的葉子的描寫集中在后面一句,用兩個詞語來概括就是:綠、整齊。
B、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這句話運用了什么描寫手法?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葉子在風的吹拂下的情景嗎?)
預設:此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景物的描寫手法的把握。首先,引導學生朗讀句子,從“風拂過”“漾起”中體會這句話是對爬山虎的葉子的動態(tài)描寫。其次,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感受葉子在風的吹拂下的其他動態(tài),用流暢、生動的句子寫下來。
C、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這兩句話從哪些方面描寫了爬山虎的腳?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為什么能將爬山虎的腳描寫得這么細致?)
預設:首先,引導學生把握這兩句話的主要意思。前一句交代了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后一句寫出了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其次,引導學生體會“像蝸牛的觸角”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描寫細致,是因為細心觀察,引導學生體會到這一層,使他們養(yǎng)成善于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D、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畫出表示爬山虎爬墻的動作的詞語,思考:這些詞語有什么作用?爬山虎爬墻的過程是怎樣的?)
預設:引導學生朗讀句子,邊讀邊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語。這幾句話描寫的是爬山虎爬墻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每個分句的含義,把握爬墻的步驟,然后用精練的語句概括每一步驟。
(2)引導學生思考并探究其他知識要點。
A、課文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文中為什么還要介紹爬山虎的葉呢?
明確:思維一,葉和腳是一個整體,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不可能脫離彼此單獨存在。
思維二,人們是先看到爬山虎的葉子,然后才觀察它的腳,它的腳藏在葉子下面。
思維三,爬山虎的葉子不斷地吸收陽光,它的腳才能長得好,才能不斷地向上生長。
B、爬山虎葉子的葉尖為什么一順兒朝下?為什么說“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
明確:“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或順序,爬山虎的葉尖一順兒朝下,是說沒有一片葉子是朝另一個方向的,長得如此整齊,令人驚嘆。結合上下文,邊看插圖邊想象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它的腳由直到彎,一拉一緊爬上去了。與它的腳反方向長的葉柄便向下垂,葉尖便自然地也向下垂。一順兒朝下的葉尖,如此整齊的葉子,多像一幅畫。
葉子為了充分吸收陽光,所以均勻而不重復地生長,可見爬山虎是多么聰明的植物??!
C、描寫爬山虎爬墻的過程的句子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你發(fā)現了嗎?請具體說說。
明確:“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一拉,使它緊貼在墻上?!边@句話是講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這句話“彎、拉、緊”三個字,有一連串的因果關系。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生了拉力;產生的拉力,使爬山虎在墻上貼得很緊,繼而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D、學習課文,你還有哪些收獲?請和大家分享一下。
明確:學習課文的收獲是多方面的,詞語、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描寫事物的方法,語言表達的特點、文章的內容、主旨等,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多方面理解課文,這樣才能真正學有所得。
(3)回味課文,教師總結。
小結:一片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就那么靜靜地貼在墻上,綠著,生長著,沒有妖嬈的身姿,也不會引起人們的驚嘆。但葉圣陶先生注意到了爬山虎的美,并用生動的文筆寫出了它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姿態(tài),從而成就了一篇經典美文。如果我們也能像葉圣陶先生那樣,隨時留心周圍的事物,何愁不能發(fā)現美呢?
三、拓展閱讀,賞析名段(篇)
1、出示課外名篇片段課件,指名學生朗讀。
那天下午,天氣很好。我來到葉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剛進里院,一墻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仿佛一下子減少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
我們的交談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個他的老朋友。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黃昏的到來。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院里那一墻的爬山虎,綠得沉郁,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
——肖復興《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2、閱讀與交流。
(1)“我”在哪里見到了爬山虎?(葉老先生家的院子里)
(2)第一次見到那墻爬山虎,“我”的主要感受是什么?(綠)
(3)作者將陽光比作什么?從中可以感受到他怎樣的心情?(小精靈;形象地表現了作者初到葉老先生家時興奮、激動的心情)
(4)讀選文第二段,說說“我”的心被什么融化了。(葉老先生的平易近人、認真質樸)
(5)選文第二段再次描寫爬山虎,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突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點?(比喻;綠)
四、讀寫結合,學有所獲
過渡: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fā)現大自然的許多奧秘。讓我們快快行動起來,去探索,去發(fā)現吧!
1、出示“小練筆”,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寫作技巧,引導學生練習片段寫作。
小練筆:植物世界豐富多彩,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樂趣。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某種植物,用一段話寫出它的特點。
提示:這種植物叫什么名字?它的莖是什么形狀的?葉子是怎樣生長的?在生長過程中花的顏色有什么變化?
2、學生寫作片段,教師指名學生朗讀,集體評議。
片段示例:韭菜蘭也是一種蘭花,只是因為它的葉子像韭菜,所以才叫韭菜蘭。韭菜蘭剛長出來時,就像小草的嫩芽。差不多兩個月后,就長大了,果真像韭菜一樣。韭菜蘭大約在七八月開花。開花前,它先長出一根綠竿,接著露出花骨朵兒,過上幾天,就開花了。它的花是乳白色的,雖然沒有牡丹的富貴,也沒有茉莉的清香,更沒有桃花的花枝招展,卻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清秀淡雅。她歪著頭,就像一位羞澀的少女,使人一見即生憐惜之情。
點評:這個片段一開始即點明所寫植物的名稱及樣子,然后按順序描寫了它從長出來到開花的過程,時間線條非常清晰。在描寫韭菜蘭的花時,將它和牡丹、茉莉、桃花進行比較,同時運用擬人修辭手法,突出了韭菜蘭的清秀淡雅、惹人憐愛。描述很生動,文段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五、作業(yè)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略。
《爬山虎的腳》名師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體會新詞意思。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課文結構,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3、通過對“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習,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過程預設】:
一、揭題,感知
01、揭題,讀題。學習“虎”的筆順。
02、直觀感知爬山虎。課件顯示圖片,學生欣賞,可以邊欣賞邊說與圖片相關的話。
二、初學,梳理
03、初讀全文,讀準生字的音,體會新詞的意思。
04、讀讀典型的生字和新詞。并交流“疊”的書寫特點。
均勻嫩莖葉柄蛟龍重疊空隙痕跡逐漸
05、說說此時心中的爬山虎。(圖片感知和文本閱讀之后,一定會對爬山虎產生新的感受。)
06、聽或跟錄音朗讀,思考: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07、討論: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三、細究,感悟
08、葉圣陶爺爺是如何經過自己長期細致地觀察,通過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寫,來介紹爬山虎的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說說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09、學習句子:“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保S機討論:你認為該怎么讀?為什么要這樣讀?)
10:學習句子:“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保S機討論: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爬山虎葉子還獨特在哪里?)
11、過渡:哦!怪不得“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p>
12、閱讀了上面這些恰切真實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寫,讓我們對作者葉圣陶爺爺產生了油然的敬意,為什么呢?
13、齊讀第二自然段。
14、試背第二自然段。(機動)
四、作業(yè),延伸
15、作業(yè):在生字本上抄寫生字。
16、實樣觀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圍、居民小區(qū)、公園等地方仔細觀察爬山虎。
五、板書預設
爬山虎的腳
嫩紅嫩綠
爬山虎的葉子綠得新鮮看著舒服
一順朝下鋪得均勻
教后反思
一堂課下來,感覺良好,教學進程和學情呈現與預設基本一致,整堂課充分體現了“簡約而不簡單,淺顯而不淺薄”的教學風格。
就課的“點”而言,從“虎”的書寫筆順和“疊”的書寫結構等,在課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實,扎實而有效。
從課的“線”而言,從“圖片欣賞”到“文本閱讀”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課完滿連貫,一氣呵成,使學生在沒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圍中,量力而習,獲得語文。
從課的“面”而言,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有“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聯動”,有“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互動”,有“有聲的讀”,有“無聲的思”,使“課堂場景”和“語文場景”融會貫通,聯勢推進。
唯一遺憾的是,也許由于作者對課文結構的故意布排,在“葉、腳、爬”三塊內容的描寫中,后兩塊內容文句交互,沒有明顯的邊緣痕跡,所以在梳理課文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學生思維受阻,險些進入“冰河時代”。早知如此,這一個微格棄之也不可惜,因為“一課一得,足矣!”
《爬山虎的腳》名師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他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fā)人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本課的重點: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寫爬山虎的葉子,作者從嫩葉寫到成葉,重點講成葉,從葉子的顏色,形狀及葉子的動態(tài)描寫,讓人產生喜愛之情。
在介紹爬山虎腳的特點時側重從三個方面來寫:
1、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
2、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
【學生分析】
處在四年級的小學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點,有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課文中
重點詞、句、段。
4、學會作者是怎樣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圍繞爬山虎的腳,把
意思寫清楚。
3、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觀察和寫作能力。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讓學生正確理解爬山虎的腳不同于人的腳,而是長出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一只腳繼續(xù)巴住墻向上。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
【教學重點】
1、通過課文內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繼續(xù)練習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并學習作者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設想】
1、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課堂講授力求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細心觀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
2、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和閱讀興趣的激發(fā),在學生的自主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
3、重視培養(yǎng)語感,豐富情感體驗,內化課本語言,拓展語文學習空間。
4、借助實物、圖片、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不僅直觀、形象、生動,同時彌補了課本知識的局限性。
【教學過程】
一、多種方式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zhí)偕蠏?。(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設計意圖:激發(fā)興趣,并從中了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墻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實物)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么?(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么爬、腳的變化)葉圣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設計意圖: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fā)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敘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檢查交流: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 舒服 均勻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設計意圖: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研讀,交流收獲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獲?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學習。
設計意圖: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tǒng)“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匯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么收獲?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tài)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保槭裁从X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圣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
設計意圖: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fā)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么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致了。
設計意圖: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致。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xù)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熏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四、引導發(fā)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設計意圖: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有了爬山虎的腳,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長得更好的關系。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fā)?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致。(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設計意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設計意圖: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1)本文作者葉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閱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板書設計: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
《爬山虎的腳》名師教學設計 篇5
學習內容
爬山虎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我能學會生字新詞,正確讀寫“均勻、重疊、空隙、痕跡、觸角”等詞語。
2、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背誦下來。
3、我要積累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學習分析
《爬山虎的腳》作者葉圣陶,這篇文章細致描述了爬山虎腳的特點,通過學習這篇文章,要學生學習做著的觀察方法和表達能力,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學習準備
1、讀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正確。碰到不認識的字,查閱字典并讀準字音。2、查閱資料了解作者葉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學習流程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會認5個生字
2、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第一部分。
二、自主獨學
1、初讀全文,借助字典,聯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詞語,(均勻蝸牛觸角蛟龍萎)了解課文大意
2、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1)一個學生領讀,全體學生齊讀
(2)任選生字,指名學生認讀。
(3)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均勻蝸牛觸角蛟龍萎
3、指名講述課文大意。
三、合作研學
小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并總結段落大意。
2、學習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齊讀,思考:這兩句話從哪些方面介紹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長的特殊環(huán)境。
爬山虎是生長
爬山虎生長的特點是
四、匯報展示
五、小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一、目標導學
1、談話導入
2、明確學習任務
二、引出行為
1、明確自主獨學任務
2、指名反饋并點評
三、呈現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學任務
2、師點評小組學習情況
四、反饋學習
1、小組匯報展示
2、教師小結
教學后記
《爬山虎的腳》名師教學設計 篇6
一、導入新課
師: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種葡萄科藤蔓植物,并且了解到本篇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葉子、腳)我們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顏色好看、排列整齊),爬山虎的腳究竟有什么特點,咱們大家一起到課文中找一找,好嗎?
二、研讀課文,品味爬山虎的腳的位置,特點
1、通過第一節(jié)課的學習,哪幾個自然段是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呢?它長什么樣子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畫出相關語句。
2、請生回答,預設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保ê喒P畫板書)同學們說這爬山虎腳的位置和形狀,老師來畫一畫。
男女生分讀:結合圖片,腦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腳,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3、大家見過蝸牛的觸角嗎?仔細觀察過蝸牛的觸角嗎?今天我特意帶來一只小蝸牛,你們想不想看?(課件出示圖)這是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非常生動形象??吹轿伵5挠|角,說說你的感受。
預設生:蝸牛的觸角給我的感覺有點滑,很有光澤,特別細,長得很漂亮。
4、同學們找得很仔細,如同蝸牛觸角般的細絲,作者葉圣陶爺爺是怎么發(fā)現的?預設學生回答“仔細觀察”,師繼續(xù)追問:你本自然段中從哪一個詞語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于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腳,所以才會把這么可愛的“腳”分享給同學們。
三、研讀課文,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作者除了觀察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請同學們繼續(xù)朗讀課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腳如何向上爬的語句?圈出相關的動詞。
2、請生回答:“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簡筆畫板書)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細絲變成了小圓片,巴住墻,細絲由直變得彎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關動詞,你可以圈出來了嗎?
3、如果把“巴”換成“挨”字可以嗎?當然不可以,“巴”字說明爬山虎貼在墻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可以嗎?“一步一步”是指雙腳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長出一只腳,巴住墻,向上爬,再長出一只腳,再巴住墻,這樣一腳一腳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換。
4、同學們,了解過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請大家借助你的雙手,一只手臂扮演墻壁,另一只手扮演爬山虎的腳,同桌兩個人互相來演一演吧!請同學示范演。
5、帶動作齊讀:請同學們帶著動作一起讀一讀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葉圣陶爺爺仍然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了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樣向上爬的?從文哪一個詞語直接告訴了我們?“仔細看”這一個詞語體現作者觀察認真,仔細。
四、爬山虎與墻的關系
師: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它是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如果沒有觸到墻呢?會怎么樣?
課文第5自然段。這說明爬山虎與墻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爬山虎依賴墻壁。
無論是爬山虎的葉子、腳還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觀察爬山虎特別仔細,那他是采用了那種觀察的方式呢?板書(連續(xù)觀察),在我們的課文中有哪些表示他連續(xù)觀察的詞語呢?
預設生找出:不幾天、以前、今年、原先、現在……
五、練筆
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爬山虎腳的特點、怎么爬?它與墻的關系?如果你是爬山虎,讓你來自述一下自己,你會如何去說呢?請同學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一寫“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長在……
2、我爬的時候,腳先……再……
3、我與墻……
六、升華
因為爬山虎有了腳它才能不斷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堅實。一步一個腳印,做人也應該這樣。你喜歡它嗎!當然,我們也要學習葉圣陶爺爺善于觀察的特點,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爬山虎的`腳》名師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要求:
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本課六個生字,掌握十個會寫的生字,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讀課文。
3、以品讀感悟、想象畫面為主要手段,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逐漸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
采用重點語句品悟法、圖畫法、課件演示法、朗讀法等方式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觀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爬山虎葉子、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逐漸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難點:
使學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植物,它是爬墻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夠爬滿墻,還記得這種植物是什么嗎?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走進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二、回顧全文,理清順序。
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課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三、品悟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一)讀悟結合品悟葉子的美。
那一墻綠綠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葉子真美,寫葉子的語言更美。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認為寫得美的詞語或句子,體會葉子的美。
交流:
預設:
1、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
在學生感悟品讀的基礎上,出示圖片引讀:
這是新鮮得快要滴出水的葉子,看著那么舒服,你能讀出來嗎?
這是新鮮得發(fā)亮的葉子,耀人的眼,你能讀出來嗎?
2、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順”、“均勻”體會葉子排列的整齊美。
出示圖片感情引讀:這是大自然的杰作,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就這樣鋪滿墻。你能讀出來嗎?
3、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在學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麗后,引導學生讀出這種美。
觀看視頻:你們真了不起,已經完全體會出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美,老師決定送給你們一個小禮物(播放視頻,起風時爬山虎的葉子。)
談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讀:此時此刻,我們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鋪成的墻前,在那綠意盎然的葉影間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清爽氣息。帶著這種感覺,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
(二)讀畫結合了解腳的特點。
過渡:爬山虎之所以綠得這么鮮亮,是因為腳能牢牢地抓住墻壁,才能使它舒枝展葉,任意吸吮陽光,顯出這般的勃勃生機。那么,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又長在什么地方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勾出腳的位置,用曲線勾出腳的樣子。
交流:
腳的位置:學生找出腳的位置的語句后,教師出示畫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找出圖中腳的位置。
腳的樣子:在學生找出腳的樣子的句子后,先讓學生說一說枝狀、蝸牛的觸角有什么特點,再在小黑板上畫腳,其他學生拿彩筆在練習本上畫。
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判斷黑板上腳的對錯。
觀看腳的視頻: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實的腳嗎?認真觀看,看看它和葉圣陶先生寫得是不是一樣?跟你畫得是不是一樣?
你覺得葉圣陶先生寫出腳的特點了嗎?他是怎樣做到的?這段中也有一個詞表明他進行了認真的觀察,是那個詞?(注意)正是因為他注意了,才寫出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再讀一讀這段話,注意讀出腳的特點。
(三)讀書與探索相結合發(fā)現爬的秘密。
作者不僅觀察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還觀察了它怎樣爬的。請同學們自由讀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往上爬,這樣指的是怎樣呢?
誰能讀出相關的語句?
默讀這一段話,你能發(fā)現什么?
引導學生發(fā)現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發(fā)生了變化:細絲的頭上變成小圓片,細絲由直變彎;還要引導學生發(fā)現腳發(fā)生變化的用途:變成小圓片是為了巴住墻,細絲由直變彎是為了將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指導學生讀這段話,邊讀邊想象爬的情景。
課件演示爬墻的過程。一邊看課件一邊用書上的語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嗎?
總:爬山虎長一只腳巴住墻,然后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不斷長腳,不斷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滿整面墻。
四、總結全文,學習作者認真觀察的精神。
你想對作者說些什么?
總: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奧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發(fā)現的,需要進行認真地觀察、甚至長期的觀察。你看,葉圣陶爺爺認真觀察了爬山虎很長時間,才發(fā)現了爬山虎特征。這長期、認真觀察、反復觀察是多么重要啊。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爬山虎的腳》名師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和口語表達能力。
2、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位置。
3、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4、結合觀察發(fā)展學習的審美情操。
5、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認真細致的觀察習慣。
【教具】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讀課題,認識“虎”。
一、學習過程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腳?自由朗讀。
2、精讀重點段,抓訓練項目過關。
3、學習寫腳的樣子:
(第三自然段)
⑴ 自讀描寫“腳的樣子”部分。
⑵ 小組合作,分別找出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句并劃下來。
⑶ 抽生讀。
⑷ 出示實物練習說。
⑸ 演示并指導背誦。
⑹ 總結。
4、學第四五自然段:
齊讀后小組合作找出與“爬山虎”有關的動詞。
抽生讀,板書,觸、變、巴、拉、貼。
上臺演示,生評議,師引導,體會動詞表達的準確性。
演示。指導朗讀、背誦。
齊讀“腳的變化”部分.并說說有哪些變化.
5、總結:
3~5自然段分別講什么?完整說說,圍繞腳先講什么?又講什么?最后講什么?
演示“葉子”部分,看后談感受,指導朗讀。
二、全文總結
三、拓展
選你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介紹它的特點。
《爬山虎的腳》名師教學設計 篇9
教學內容: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爬山虎的腳》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往上爬的,啟發(fā)人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教學的難點是體會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彩色筆、畫紙。
教法學法:我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創(chuàng)設多種情景突破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質疑課題。
同學們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畫家》都是畫的什么?(小貓的腳、小狗的腳……)這些都是動物的腳。那你們知道植物也長腳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圣陶老先生寫的《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并齊讀,接著質疑課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大屏幕出示生詞,多種形式認讀。
2、感知課文內容。
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學習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選擇,以學定教
你對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興趣?這樣就把學習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教師再以學定教,打破傳統(tǒng)的“串講”形式。(這一問題預設有兩種情況,可能多數同學對爬山虎的腳感興趣。根據學生的選擇隨機交流話題)
2、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交流話題一: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墻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葉子有什么特點?
(2)、文中爬山虎的葉子又是怎樣的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3)`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紋的動作.
(5)老師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這一話題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引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過渡:在這一片美麗的葉子下面就藏著爬山虎的腳。請大家到書中去找吧(這樣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 找出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句子讀一讀。
(2)大屏幕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形狀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
(3)引導學生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圖文結合,認識爬山虎的腳;接著引導學生動手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交流話題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讀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標出爬的動作詞,體會爬的過程;
(2)小組合作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么爬。 (這一環(huán)節(jié)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還有什么特點呢?(牢固 )
“……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F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3、學習觀察方法
四、回歸整體,深化情感
1、讀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2、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畫一畫,感情朗讀、背誦,編兒歌,猜謎語等)
3、配樂(在輕松愉快的音樂聲中結束本節(jié)課的學習)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細觀察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寫一寫它的特點。
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
位置、形狀、顏色
腳 觸--→巴--→拉--→貼
變化:牢固 萎了
教后反思: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他們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學習,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課文的內容。學完課文之后,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效果超出了我的預測。這些設計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突破重點難點
我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fā)情感。學習爬山虎的葉子時,創(chuàng)設情景出示一墻的爬山虎,讓學生直觀感知葉子的美。然后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為了進一步激發(fā)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在學生自己讀一讀、畫一畫、演一演的基礎上,再適時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以及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讓學生很容易地認識爬山虎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墻的。這樣的設計,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把課堂交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討論交流,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突破難點,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