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酒斬華雄的主人公是誰-天天亮點
溫酒斬華雄的主人公是誰
溫酒斬華雄的主人公是誰 溫酒斬華雄指的是誰
“溫酒斬華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情節(jié)。描述的是:董卓廢黜少帝劉辨而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后,殘暴不仁、擅權于朝堂。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zhàn)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斬華雄之事,史書上確有記載,但斬華雄的并不是關羽,而是孫堅。孫堅原為長沙太守,封烏程侯。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孫堅也起了兵,從湖南北上,到魯陽與袁術會師。當時屯兵于洛陽外圍的諸軍懼怕董卓,又想保存實力,都不敢進軍,只是置酒高會,持觀望態(tài)度。只有曹操、孫堅和河內太守王匡與董卓的軍隊交過戰(zhàn)。孫堅在梁縣之東受到董卓的將領徐榮的攻擊,與數十騎突圍而出,后面追兵甚急。孫堅的頭上系著毛織的紅色發(fā)巾,怕被敵人認出,便把發(fā)巾摘下來交給親信的裨將祖茂,祖茂系上發(fā)巾,敵騎以為是孫堅,便爭著去追祖茂,孫堅得以從另外的方向逃脫了。祖茂跑到一塊墳地,急忙下馬,把紅發(fā)巾系在一根柱子上,潛伏在草中。敵兵來到,包圍了這個地方,走到近前方知是柱子,只好掃興而去。
《演義》也寫了這件事,但說追趕孫堅和祖茂的董卓的將領是華雄,而且華雄還斬了祖茂,顯然與史實不符。按照史書所載,華雄的出場是在下一個戰(zhàn)役——陽人戰(zhàn)役,而且就在這個戰(zhàn)役中被斬了。當時孫堅收集散卒,進屯梁縣之西的陽人。董卓派遣大將胡軫、呂布、華雄等攻打孫堅。呂布與胡軫不和,而胡軫是主帥,呂布竟故意搗亂,使軍中自相驚恐,士卒散亂,孫堅率軍追擊,胡軫和呂布、華雄等敗走,孫堅麾兵斬了華雄。
在史書中,華雄沒有其他武功可以表述,《演義》說華雄追逐孫堅,得了紅發(fā)巾,斬了祖茂,又用長竿挑著孫堅的紅發(fā)巾,來寨前大罵叫陣,俞涉、潘鳳二將出戰(zhàn),都被他斬了,這些都是虛構的?!堆萘x》把華雄描寫得如此厲害,是一種襯托的手法,不過是為了說明關羽更加厲害而已。但這件事其實是與關羽毫不相干的。本來是孫堅斬了華雄,《演義》卻將戰(zhàn)功移植到關羽頭上,孫堅反而被寫成是華雄手下的敗將,這對孫堅太不公平了。
關羽簡介
本名 關羽
別稱 關云長,關長生
所處時代 東漢——三國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河東郡解良縣(今山西運城)
去世時間 220年
主要成就 白馬斬顏良,襄樊敗于禁 ,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yè) 將領
官 職 前將軍
封 爵 漢壽亭侯
謚 號 壯繆侯
外 號 美髯公
出生爭議
《三國志》書中并未記載關羽于哪一天出生,后世對關羽的出生一直飽受爭議。在山西省運城市常平村關帝家廟內立有一塊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記其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幀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關帝志》,都認為關羽生于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
此外,民間對關羽生辰還流傳有好幾種說法,而民間舉辦的關圣帝君誕辰紀念活動都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所以關羽的出生日應為六月二十四日。
歷史評價
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并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 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p>
溫恢:“關羽驍銳?!?/p>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薄敖駯|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諸葛亮:“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盵21]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傅干稱關羽、張飛:“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p>
廖立:“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數喪師眾也?!?/p>
楊戲:“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fā),濟于艱難,贊主洪業(yè),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并致奸 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p>
《晉書》:“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p>
《魏書》:“崔公,古之關張也?!?/p>
陳亮:“夫關羽好勇而無謀,恃氣而驕功,此其勢甚易譎也。”
陳元靚:“劍氣凌云,實曰虎臣。勇如一國,敵萬人。蜀展其翼,吳折其鱗。惜乎中勇,前后絕倫?!?/p>
王夫之:“吳、蜀之好不終,關羽已死,荊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國之離,無忌而急于篡,關羽安能逃其責哉?羽守江陵,數與魯肅生疑貳,于是而諸葛之志不宣,而肅亦苦矣。肅以歡好撫羽,豈私羽而畏昭烈乎?其欲并力以抗操,匪舌是出,而羽不諒,故以知肅心之獨苦也?!?/p>
人物生平
追隨劉備
關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xiāng)至幽州涿郡。中平元年(184年),漢室宗親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zhàn)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被封為平原國相,任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tǒng)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當劉備坐下時,關、張二人更不辭辛勞隨身守護。[2]
公元194年(興平元年),曹操因全家被殺而遷于陶謙,于是關羽發(fā)兵攻打徐州。陶謙求救于劉備,劉備和關羽率千余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后,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關羽與劉備屯兵于小沛。而后在陶謙等人的再三相讓下,劉備領徐州牧。[3]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劉備被袁術、呂布夾攻,丟失徐州,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后與曹操許田圍獵時,關羽勸劉備殺掉曹操,但劉備此時認為當時的曹操是要匡扶漢室的,覺得殺了他可惜,于是不從。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劉備與曹操共擒呂布于下邳,奪得徐州,關羽與劉備便跟隨曹操班師回許昌,曹操任車胄為徐州刺史。后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袁術于徐州,劉備趁機襲殺車胄,命關羽守下邳、領徐州,劉備返回小沛。
陣斬顏良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派劉岱、王忠攻打劉備。卻被劉備擊敗,曹操于是親提大軍出征,劉備敗逃,關羽戰(zhàn)敗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后袁紹派大將顏良、文丑、郭圖等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并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沖鋒,斬殺顏良于萬軍之中,梟首而歸,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當時,曹操為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叫張遼用人情試探。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fā)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后我便會離去?!睆堖|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單騎”。
鎮(zhèn)守荊州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于新野。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會合,但劉備于途中被曹操軍追至,幸而關羽駛至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
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后,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于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后路。待劉備取得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關羽被推為元勛,受封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這其間襄陽實為曹操勢力范圍,由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于江北。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劉備入蜀助劉璋防御張魯,張飛、趙云、諸葛亮與關羽共守荊州。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與劉璋決裂,軍師龐統(tǒng)中流矢身亡,劉備乃召張飛、趙云、諸葛亮入川支援,荊州只留關羽駐守。劉備平定蜀地后,以關羽董督荊州事,[8]授權掌管荊州地區(qū)劉備控制的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關羽事實上鎮(zhèn)守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睂O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單刀會”,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孫權命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余人馬于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后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后來稱為“關羽瀨”。此時,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即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于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于劉備,這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湘水劃界。
威震華夏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江夏太守文聘與樂進進擊尋口,關羽率軍前往將文聘與樂進擊退,并乘勝派遣偏將率軍北征,所殺甚眾,曹操對此感到非常憂慮。同年,太醫(yī)令吉本,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謀反,但不久事情敗露,幾人被曹操所殺,曹操于是召曹仁為征南將軍,討伐關羽。曹仁屯樊期間,大肆征調徭役,南陽郡一帶軍民苦不堪言,宛城太守侯音與衛(wèi)開于是劫持太守東里滾造反,與關羽聯合。曹仁率軍前往平亂,攻破宛城,將侯音斬殺,并屠城。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軍與曹操軍相爭漢中,魏將夏侯淵被劉備大將黃忠所斬,曹操親提大軍來爭漢中,卻于漢水之戰(zhàn)被趙云擊敗,糧草被劫,曹操無奈只得退出漢中,并迅速命令曹仁與龐德進攻荊州的關羽,關羽反守為攻,進圍樊城。魏將龐德親與關羽軍搏戰(zhàn),引箭射中關羽額頭,關羽軍大震。
曹仁趁關羽軍軍心不穩(wěn)之際,率軍進攻關羽,關羽激勵將士,推鋒必進,勸率士卒,大破曹仁于沔水,曹仁的部隊被打的潰不成軍,水軍更是全為關羽所殲滅。曹仁于是派遣龐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十里,并修書與曹操請求援軍。曹操于是派遣于禁率領七軍(約數萬)前來救援。
曹仁被圍數月,于禁前來救援,關羽軍稍退,與于禁軍相持。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天降大雨十余日,漢水因此暴漲,關羽因掘江堤以大水灌于禁軍,于禁軍雖在平地,卻被水淹五六丈,于禁七軍都被淹沒,于禁只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回避,關羽乘大船進攻于禁,于禁投降。曹操得知于禁投降的消息非常驚異。
關羽乘船進攻龐德軍,龐德的軍隊大多投降關羽,龐德寡不敵眾,最后被關羽所擒,龐德的兄長在蜀漢漢中為官,關羽因此想要勸降龐德,但是龐德大罵不肯降,關羽于是將其斬首,并厚葬。[15]而此時陸渾民孫狼因為受苦于曹操徭役,叛上作亂,南附關羽,遙受關羽印號,為之支黨,曹操所置荊州刺史胡修、南鄉(xiāng)太守傅方也都投降關羽,關羽的聲勢一度威震華夏。
關羽乘勝對樊城發(fā)起猛攻,樊城進水,城墻崩塌,而曹仁的守軍也因為多次戰(zhàn)敗而大量削減,只剩下幾千人,樊城被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也快被吃完,眾將都惶恐不安。曹仁在滿寵的勸說下,與將士們盟誓,以死守城。
敗走麥城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末,曹操以為漢獻帝在許,與關羽軍相近,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愿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用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從背后出兵攻擊關羽。同時曹操動員徐晃、張遼等將,及兗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而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并親自率軍為后援。荊州重鎮(zhèn)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zhàn)而降。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之后曹操先后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馬增援徐晃,最終徐晃出戰(zhàn)擊敗了圍困樊城的關羽軍隊。此時關羽知悉后方生變,乃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關羽軍隊的家屬多在江陵(南郡治所),得知江陵失陷于孫權,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于臨沮被害。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于洛陽,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于當陽,[19]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或稱‘魂歸山西)。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國后主劉禪(shàn)在追謚幾位重要大臣時,追謚關羽為“壯繆侯”。
孫堅簡介
個人成就?
斬殺華雄,大破董卓
個人概況?
本名:孫堅
別稱:孫破虜
字號:文臺
所處時代:東漢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
出生時間:155年
去世時間:191年2月18日
孫堅(155年-191年2月18日),字文臺,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縣)人,東漢末期軍閥將領,當時參加伐董聯軍以長沙太守來尊稱孫堅。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jié)”,小說《三國演義》中稱孫堅為江東猛虎。據三國志記載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后裔。其子孫權稱帝后,追封為武烈帝。
歷史評價
《三國志》評論孫堅,說他“勇摯剛毅,孤微發(fā)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p>
史學家裴松之也說他“于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
陸機:權略紛紜,忠勇伯世,威棱則夷羿震蕩,兵交則丑虜授馘,遂掃清宗祊,蒸禋皇祖。……忠規(guī)武節(jié),未有如此其著者也。
王夫之:孫堅之始起,斬許生而功已著,參張溫之軍事,討邊章而名已立,非不可杰立而稱雄也;奮起誅卓,先群帥而進屯陽人,卓憚之而與和親,乃曰:“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吾死不瞑目?!豹氁怨萝娺M至雒陽,埽除宗廟,修塞諸陵,不自居功,而還軍魯陽。當斯時也,可不謂皎然于青天白日之下而無慚乎?故天下皆舉兵向卓,而能以軀命與卓爭生死者,孫堅而已矣。其次則曹操而已矣。
洪邁:董卓盜國柄,天下共興義兵討之,惟孫堅以長沙太守先至,為卓所憚,獨為有功。故裴松之謂其最有忠烈之稱。然長沙為荊州屬部,受督于刺史王睿。睿先與堅共擊零、桂賊,以堅武官,言頗輕之。及睿舉兵欲討卓,堅乃承案行使者,詐檄殺之,以償囊忿。南陽太守張咨,鄰郡二千石也,以軍資不具之故,又收斬之。是以區(qū)區(qū)一郡將,乘一時兵威,輒害方伯、鄰守,豈得為勤王乎?劉表在荊州,乃心王室,袁術志于逆亂,堅乃奉其命而攻之,自速其死,皆可議也。
董卓:①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②憚堅猛壯。
劉艾曰:堅雖時見計,故自不如李傕、郭汜。”《山陽公載記》
劉艾曰:“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堅前與羌戰(zhàn)於美陽,殆死,無能為!”《后漢紀》
史料記載
據《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初平三年,(袁)術使(孫)堅征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于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背跗饺戤敒楣?92年,又據裴松之注《吳錄》:“堅時年三十七?!备鶕湃艘蕴摎q計算年齡的.制度可以推算出孫堅生于公元156年。
然而,裴松之在為后面的《三國志·吳書·孫討逆?zhèn)鳌纷髯r引用了《吳錄》中孫策被封為吳侯時的表文,其中有“臣年十七,喪失所怙”一句,即孫策在17歲時喪父。根據《三國志》不同人物傳記的相互考證,可以推算孫策卒于公元200年,時年26歲,可推算出孫策生于公元175年,而孫策17歲時應為公元191年。因此,裴松之在作注時寫道“本傳云孫堅以初平三年卒,策以建安五年卒,策死時年二十六,計堅之亡,策應十八,而此表云十七,則為不符”,認為此處的記載與孫堅的本傳記載不相符合。接下來裴松之又提出了在其他史料中得到的數據“張璠《漢紀》及《吳歷》并以堅初平二年死”,也就是在《漢紀》和《吳歷》這兩種史料中都記載孫堅卒于公元191年。因此,裴松之得出結論“此為是而本傳誤也”。根據裴松之的推斷,不難推斷孫堅的生卒年為公元155年至公元191年為比較可靠的數據。至于陳壽在本傳中的記載,可能是一時疏忽導致的錯誤,也可能有別的原因吧。而至于《英雄記》中孫堅卒于初平四年(193)之類的記載,顯然更不可靠了。
人物經歷
出身
孫氏家族在江東是寒族庶民,《三國志》記載孫堅“世仕吳,家于富春”。孫堅是袁術的先鋒隊,孫堅是在江西(今江北,包括江蘇北部還有安徽一些地方)發(fā)跡,招募的士卒稱之為淮泗精兵,而不是《三國演義》中敘述的江東子弟。
年少討賊
《三國志》記載他17歲就單挑群盜,隨其父一起乘船去錢塘,途中,正碰上海盜胡玉等人搶掠商人財物,在岸上分贓。商旅行人,一見此情此景,都嚇得止步不前,過往船只,也不敢向前行駛。孫堅見狀,對父親說:“此賊可擊,請討之?!彼赣H說:“非爾所圖也”(《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耙泽E勇敢為見重于州郡”,歷任郡縣的司馬、縣丞。漢靈帝熹平元年(172年)會稽妖賊許昌起于句章,自稱陽明皇帝,與其子韶煽動諸縣,眾以萬數。孫堅以郡司馬募召精勇,得千余人,與州郡之兵合力討破許昌。刺史臧旻列上功狀,詔孫堅真除鹽瀆丞,數歲徙盱眙丞,又徙下邳丞。生,果然容貌不凡。
黃巾之亂
中平一年(184年),加入東漢王朝撲滅黃巾起義軍的戰(zhàn)斗,中郎將朱俊上表請求孫堅為佐軍司馬,鄉(xiāng)里少年在下邳者皆愿隨堅從軍。孫堅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許人,與朱俊并力奮擊,所向無前。,走保宛城?!秴菚罚河写未蛘?,孫堅乘勝追擊,孤軍深入,結果受傷墜馬倒在草叢里,當時軍士分散沒有人發(fā)現他,幸好后來孫堅的坐騎跑回營地,將士便隨馬而來,才隨馬在草叢里找到孫堅,并將孫堅扶回營地里養(yǎng)傷。戰(zhàn)傷養(yǎng)了十多日,傷勢好轉后,又奔赴沙場。汝、穎賊困迫,逃至宛城,固守。孫堅勇當一面,親冒矢石,登城先入,眾乃蟻附,遂大破黃巾。手下士兵受到如此鼓舞,一鼓作氣,拿下了宛城。朱俊將此事奏表朝廷,封孫堅為別部司馬。
涼州叛亂
中平二年(185年),涼州邊章與韓遂兵變,朝廷派遣中郎將董卓征討,不利。后再派張溫出任“車騎將軍”,張溫邀請孫堅一起前往,任參軍,屯軍長安。當時,張溫以詔書邀召集董卓,董卓隔了很久才到,張溫于是責罵董卓。當時,孫堅也在場,于是偷偷告訴張溫:“董卓不怕犯罪而對您高傲,應該以檄召不到,以軍法處斬?!睆垳卣f:“董卓以威名在隴蜀之間,今天殺了他恐怕征討邊章等不利?!睂O堅說:“您以中央軍討賊,名聲已震天下,何必要依賴董卓?我聽董卓的言論,已經冒犯上司,這是第一罪;邊章等人在西域跋扈多年,應該立即撲滅,董卓討寇不力,使士氣大挫,是第二罪;董卓無功無勞,又應召不到,氣宇高傲,是第三罪。古代將領,以朝廷威儀服眾,沒有說不殺人就可以立威的。過去穰苴斬莊賈,魏絳殺揚干都是。今天您對他心軟,不立即動手,恐怕有損軍威?!睆垳貙嵲诓蝗?,于是說:“你快走罷!免得董卓懷疑?!睂O堅于是離去。
區(qū)星之亂
中平四年(187年)長沙賊區(qū)星自稱將軍,孫堅軍與區(qū)星軍,爆發(fā)了區(qū)星之亂,萬眾余人攻圍城邑,周朝、郭石亦帥徒眾起于零、桂,與區(qū)星相應,朝廷乃以堅為長沙太守。孫堅到郡中親率將士,施方略設備,旬月之間,克破區(qū)星等。又越境尋討周朝、郭石,郡中震服,三郡整肅。漢朝錄堅前后功,封其為烏程侯。
越境平亂
當時廬江太守的侄子宜春縣令,被敵人攻打,派使者求助于孫堅。手下主簿勸孫堅不要越界,孫堅說:“我沒有什么文德,以征討為功,越界幫忙也是為了保全郡國,即使獲罪,我也無愧于天下!”于是整裝待發(fā),敵人聞風而散。孫堅不顧漢朝這個規(guī)定:“二千石的官吏,不但不得擅自發(fā)兵,用兵也不得出界”,而私自越界平亂,而且竟然從長沙郡跑到了揚州的宜春縣平定叛亂。
聯軍伐董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孫堅在長沙起兵會盟。荊州刺史王睿與武陵太守曹寅不和,要孫堅殺死曹寅才出兵。曹寅怕被殺,偽造王睿的罪狀檄文,讓孫堅有殺王睿的證據。孫堅中了曹寅的圈套,打算擒拿王睿。欲殺睿時,王睿問:“我(有)何罪?”孫堅答道:“坐無所知?!保愕淖镞^就是什么都不知道。)王睿便吞金自殺(把生金削到酒中,然后灌下)(古書載:生金有毒)。后南陽太守張咨因孫堅軍過時不加以奉承,孫堅便假裝送牛、酒給張咨,邀張咨大宴。假意跟張咨把酒言歡。趁張咨酒酣時,故意叫長沙主簿入內問說:“前移南陽,而道路不治,軍資不具,請收主簿推問意故。”主簿說:“南陽太守稽停義兵,使賊不時討,請收出案軍法從事?!睆堊墒挚謶?,欲離開時被列陣于帳篷四周的士兵封鎖,被拖出斬了。
所向披靡
后孫堅率軍前到魯陽,盟于袁術。袁術立即上表,行孫堅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故孫堅又稱“孫破虜”。冬天,孫堅派長史公仇稱回州督促軍糧,于城門東外設帳幔,邀請官屬為仇稱設宴送行。剛好董卓軍數萬步、騎突然出現,但孫堅仍在行酒令、談笑自若,整頓部曲,命他們不可妄動。后來董軍騎兵漸到,孫堅才起來,徐徐率軍入城,對他們說:“向堅所以不即起走,恐兵相蹈藉,諸君不得入耳。(我所以不立即起來走避,是怕士兵互相爭先,令各人反而不能入城。)”董卓軍見孫軍整齊,不敢攻勢而歸還。
后孫堅改屯梁東,而董卓派徐榮、李蒙四出虜掠,與孫堅在梁縣發(fā)生遭遇戰(zhàn),孫軍大敗,孫堅與數十騎突圍而走。因為孫堅喜歡用紅色的頭巾,被董軍認出,便脫下來給了近將祖茂戴上,引開徐榮軍騎兵,孫堅則由小路逃出。祖茂被敵軍追得困迫,便下馬將頭巾放在一條燒過的柱上,自己則隱藏在草堆中。騎兵看見頭巾,以為是孫堅,便將頭巾重重圍繞,到近看才發(fā)現是柱,便離去。孫軍大多兵將被俘,更以殘酷手段所殺,如潁川太守李旻就被烹死,其他士卒則以布纏裹,吊起倒立到地,用熱油灌殺。
斬殺華雄擊退呂布
初平二年(191年)初,孫堅收復散兵,屯兵陽人,董卓便派胡軫為大督護、呂布為騎督及其他多位都督,率五千步騎攻擊孫堅。胡軫揚言要斬殺一個長官,做為整肅軍紀手段,各都督聽到后都十分討厭他。當到達離陽人城數十里的廣成已是黃昏,兵馬疲乏,又受董卓節(jié)度,便下扎喂馬、休息,準備在夜里出發(fā),次日早上攻城。各將領討厭胡軫,想要破壞他的計劃,呂布等便揚言陽人的士兵已走,應立即追擊。胡軫立即出兵,但原來孫堅軍已整頓守備,董軍無奈,加上吏士饑渴,人馬疲乏,唯有就地休息。呂布又大喊敵人偷襲,全軍混亂,棄甲逃走,騎失馬鞍。逃出十多里外,才發(fā)現沒有敵人,剛好天亮,便舍回兵器,想再攻城,可是軍隊已被孫堅軍發(fā)現,加強了城池防守,胡軫等唯有撤退。孫堅出城追擊,大敗敵軍,斬殺都督華雄等人。[4](三國演義為戲劇效果移花接木給關羽)因而造出了溫酒斬華雄。
大敗董卓
孫堅大敗董卓軍,有人便向袁術進言:“堅若得雒,不可復制,此為除狼而得虎也?!痹g心疑,便不運軍糧給孫堅。孫堅便連夜趕回魯陽,嚴辭切責袁術,且說上為報國討賊下為報袁公路族人之仇[5]袁術聽完后心理逐漸愧對孫堅,覺得孫堅說得也對,因為袁術的族人袁隗曾經在長安遭殺害,立即調度孫堅軍的糧草及軍械,孫堅亦回到陽人。
董卓知道孫堅厲害,便派李傕游說孫堅和親,更稱可以令其子弟們擔任刺史、郡守,但孫堅大罵董卓,孫堅一身正氣,[6]并立即進軍大谷,董卓親自率兵與孫堅在先帝陵墓間發(fā)生戰(zhàn)斗,董卓敗走,移屯澠池,另在陜集兵。孫軍便進入洛陽宣陽城門,擊退董卓軍殿后的中郎將呂布,并掃除宗廟,祠以太牢,孫堅祭祀天地后,分兵出函谷關,到新安、澠池防御董卓軍。董卓對長史劉艾說關東軍就只有孫堅才是值得注意,要各路人馬留意。便留董越屯兵澠池,段煨屯兵華陰,牛輔屯兵安邑,其他將領留守各縣,對制衡山東,自己則出發(fā)向長安。而孫堅得不到各路諸侯支持,于修繕各陵后,便率軍還魯陽。
將星殞落
雖然先鋒隊孫堅軍攻進了洛陽,聯軍的諸侯卻各懷鬼胎,故意按兵不動,且飲酒作樂,作為先鋒隊的孫堅,始終得不到聯軍大營各路人馬的支援,得知天下之勢已經由諸侯對抗董卓轉為各自割據勢力,在沒有多大的成果下結束了董卓討伐戰(zhàn)?!顿Y治通鑒》記載率先進入洛陽的孫堅軍拾獲了傳國玉璽[7],但是后來被袁術劫持孫堅妻吳夫人以奪取,作為稱帝的憑據[8]。
初平二年(191年)四月,孫堅在袁術命令下征伐劉表的荊州,黃祖敗走,逃到峴山之中,孫堅追擊之。黃祖伏兵從竹林間發(fā)射飛矢,孫堅中箭,腦漿逆流身亡,享年三十七歲。[9]
子建吳國
初平二年(191年),孫堅身故之后,長子孫策本當承襲父親爵位(烏程侯),但孫策讓之于四子孫匡承襲。[10]
建安三年(198年),孫策成功平定江東,建立起江東政權。建安四年(199年)孫策率軍討伐黃祖,迫使黃祖只身逃走。孫策死后,次弟孫權繼業(yè)。建安八年(203年),孫權率軍戰(zhàn)黃祖失利損兵折將凌操。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再次率軍征伐黃祖,大將呂蒙打敗黃祖水軍,而凌統(tǒng)則攻克江夏守軍,孫權軍大獲全勝,黃祖被孫權配下騎兵馮則所殺,并奪取江夏為領土。
黃武八年(229年)次子孫權正式開國國號為吳稱帝后,追謚其父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追謚其母孫破虜吳夫人為“武烈皇后”,追謚其兄討逆將軍孫策為“長沙桓王”,并冊封長子孫登為皇太子,孫策子孫紹為吳侯。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