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歷定月的依據是什么?陰歷是不是農歷?
陰歷在中國傳統(tǒng)歷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變化來安排的歷法,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在歷法發(fā)展演變過程中,與干支歷中二十四節(jié)氣結合形成了農歷(漢歷),用于科學地指導農業(yè)生產。雖然陰歷、農歷都俗稱古歷、漢歷、舊歷,不過陰歷和農歷(漢歷)是有區(qū)別的,傳統(tǒng)上使用的農歷(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歷,而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陰歷。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球的運動規(guī)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于黃道者兩次,歷時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27.32日),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恒星月”。
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繞日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29.53天),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農歷具有天文年歷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直到今天,由于歷法中有節(jié)氣變化,跟農業(yè)種植活動密切相關,在農民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