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星海觀后感
少年星海觀后感
剛剛花了5元人民幣在優(yōu)酷上看了電影《少年星?!?。徐若瑄演中國著名作曲家音樂家冼星海的母親。之前上海電影節(jié)有個別影院說放映此片,趕去影院想看此片,卻被影院方告知由于觀看此片觀眾太少,電影院把這部電影撤了。好吧,雖然去電影院看不成,網上這部電影的評分也不算高,我還是第一次花錢在網上看電影,但我還是要說很值得。這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
之前只是抱著喜歡徐若瑄的心態(tài)去看此片的,但看完后覺得,不但徐若瑄在此片中表現很好,其他所有此片的演員都演的很好,演星海的小演員也演得非常好,導演也很好,整部影片的畫面構圖都很美,故事完整性,敘述表達,主題體現都很好。
(資料圖)
雖然不是大-片,沒有電腦特技,3D效果,不是大成本大制作的影片,我卻覺得勝過所謂大-片很多很多。試問,你現在去影院看過變形金剛3后有何感想?電腦特效厲害,音效厲害,一堆廣告,還有啥?啥都沒有??墒谴似憩F的卻是自然純樸的人性之美。中國人的勤勞,善良,純樸之美。
電影內容簡介---人們熟知的音樂家冼星海,創(chuàng)作出“黃河大合唱”等許多優(yōu)秀音樂作品,他激情四射、胸懷博大、氣勢磅礴,對祖國充滿了愛。你知道他童年的生活嗎?你知道他的童年多么不幸嗎?他誕生在澳門疍家小漁船,地位低下、生活艱辛,還沒出生父親就被海水吞噬。生活的貧寒沒有阻擋他才華的展示,小星海為生存去為葡國音樂家送外賣,使他接觸到西方音樂和小提琴,從外公學吹竹笛中感悟到音樂的情趣,從媽媽身上他感受到人生要學本事的重要,家境的困難更激發(fā)星海對毅志的磨練。外公慘死在大海里母親又被漁霸欺負,生活逼迫母-子二人投奔新加坡謀生,星海巧遇恩師肖友梅,使他在學習音樂方面得到了很大啟迪和幫助,星海的音樂才能得了張楊,生活的艱難讓他們再度啟程。
雖然童年生活窮苦,做音樂家也是會窮苦,不會如做生意或其他事業(yè)那么有錢,可是冼星海還是選擇做音樂,聽從心聲,憑天性和天賦生活而沒有被生活埋沒天性和天賦。其中有一段臺詞很讓我感慨:少年星海問他的音樂啟蒙老師,音樂那么偉大,可為什么音樂家都那么窮?老師說:人的貧窮和富有可不是狹隘的金錢來衡量的,精神也是財富。是啊,就像于娟說的,當你要死了的時候,你會發(fā)現,世上的金錢財富,名利,地位,權利沒有一樣是可以帶的走的??墒?,你在這個世界上創(chuàng)造出的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卻是會永遠留存在世上,永垂不朽。比如偉大的音樂篇章,美麗的畫作,詩篇,甚至喬布斯的蘋果。藝術之美,創(chuàng)造之美為何可以流芳百世?因為他們表現了人類的人性之美,正是天然的淳樸的自然的美,引領人類在世界上生存的同時能領悟到精神層次上的美感,讓人感覺到活著的意義,生存的意義,代代繁衍的意義。也讓丑惡的事物顯得更丑惡,骯臟的靈魂顯得更骯臟。
人來到世上都有善惡兩面,希望善良的人們能頂住人生的艱難困苦,勇敢的生活,保留住與生俱來的自然的淳樸的美的人性。
【擴展閱讀篇】
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xù)劇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
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xù)劇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fā)感想。
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fā)感想。
注意事項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后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jié)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fā)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后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yōu),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后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后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jié),但從觀后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么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后,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fā)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fā)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后者只是無數發(fā)明中最突出的一項,并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后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鉆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于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后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啟發(fā)”等字樣,以后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后感,我進行指導后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習作,發(fā)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后,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仿佛在警示人們“落后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fā)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fā)于“觀”、“觀”服務于“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fā)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伙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伙伴他們開始錯在哪里?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伙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伙伴》后,他和四個小伙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編輯本段教學示例
看了《虎門銷煙》后,學生認為無法聯系實際,我就這樣啟發(fā)學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說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說,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后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于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jié)或與此相反的人。什么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游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仿佛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fā)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希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編輯本段范文
觀《長江7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fā)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后十分傷心。但這時奇跡發(fā)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7號”(其實是一只外星狗)發(fā)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雖然簡單,但發(fā)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說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huán)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炭啵瑢W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后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于從小就用功學習,終于成就一番大事業(yè),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托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長大后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jié)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并呼吁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觀后感
人生就像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后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后一戰(zhàn)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zhàn)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棋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后一次對話中可以看到了他內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yè)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zhàn)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卸。最后在鳳鳴山與后一輩的曹嬰一戰(zhàn)中,子龍終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老得可以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明白了這一點后,他終于可以不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可以讓子龍在人生最后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沖向的不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
不知道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后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后一次戰(zhàn)鼓時應該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zhàn)之后一定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帶來尊嚴,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難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