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飲食養(yǎng)生方法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飲食養(yǎng)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么四季飲食養(yǎng)生之道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四季飲食養(yǎng)生方法,歡迎大家閱讀。
(相關資料圖)
四季飲食養(yǎng)生方法第一節(jié) 春季飲食調理養(yǎng)生
飲食要養(yǎng)陽。陽,是指人體之陽氣,中醫(yī)認為“陽氣者,衛(wèi)外而為“,即指陽氣對人體起著保衛(wèi)作用,可使人體堅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氣的侵襲。春天在飲食方面,要遵照《黃帝內經》里提出的“春夏補陽“的原則,宜多吃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以使人體陽氣充實,增強人體抵抗力,抗御風邪為主的邪氣對人體的侵襲。醫(yī)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亦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另一方面.由于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故在飲食上養(yǎng)陽,還應包括溫養(yǎng)腎陽之意。春天時人體陽氣充實于體表,而體內陽氣都顯得不足,所以應在飲食上多吃點培補腎陽的東西,如諺語所說“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即為此義。目前除了蓼、蒿等野菜已較少食用外,蔥、蒜、韭等都是養(yǎng)陽的佳品。
宜多食甜、少食酸。唐代名醫(yī)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祖國醫(yī)學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旺,人可延年益壽。但春為肝氣當令,根據(jù)中醫(y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中醫(yī)又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腎等,故若多吃酸味食品,會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能傷害脾胃之氣。有鑒于此,在春天,人們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過于旺盛;而甜味的食品入脾,能補益脾氣,故可多吃一點,如大棗、山藥、鍋巴等。
多食蔬菜。人們經過冬季之后,大多數(shù)會出現(xiàn)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如春季常見人們發(fā)生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癥和某些皮膚病等,這些都是因為新鮮蔬菜吃得少而造成的營養(yǎng)失調所致。因此,隨著春季的到來,各種新鮮蔬菜大量上市,人們一定要多吃點新鮮蔬菜,如菠菜、芥菜、萵筍、芹菜、油菜、香椿等。若是初春,新鮮蔬菜較少,可以充分利用冷藏、干制、腌漬、罐藏、醬漬等多種方法加工貯藏的蔬菜,如腌制的蘿卜、姜、蔥頭、白菜、大芥菜、榨菜、辣椒等等,營養(yǎng)都較豐富,均可食用。
這里要說明一點,有的人在蔬菜少的春天,常常用多吃些水果的方法來代替蔬菜,這種作法不可取。因為盡管水果和蔬菜確有不少相似之處(如都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和有機鹽等),但兩者之間畢竟存在區(qū)別,故水果不能代替蔬菜。水果和蔬菜雖然都含有碳水化合物,但水果所含的多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等一類化學上稱為單糖和雙糖的碳水化合物,而蔬菜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則多是淀粉一類的多糖。當攝入前者,胃和小腸可以不加消化或稍加消化,便很快進入血液中,如果食用過多,則會使血液中的血糖急劇上升,進而刺激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使人的精神不穩(wěn)定,出現(xiàn)頭昏腦脹、疲勞乏力等癥狀,而且葡萄糖、果糖大量進入肝臟后,很容易轉化為脂肪,使人發(fā)胖;而后者多是淀粉,需要各種消化酶幫助消化溶解之后才能被逐漸吸收,因而可使體內血糖保持穩(wěn)定,更有利于身體健康。
四季飲食養(yǎng)生方法第二節(jié) 夏季飲食調理養(yǎng)生
重視夏天飲食調養(yǎng)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由于人在炎熱的環(huán)境中工作時,體溫調節(jié)、水鹽代謝以及循環(huán)、消化、神經、內分泌和泌尿系統(tǒng)都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最終導致人體代謝增強,營養(yǎng)素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因天熱大量的出汗,常導致許多營養(yǎng)素從汗液流失。加上夏天人們的食欲減低和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營養(yǎng)素的正常攝取。所有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機體營養(yǎng)素代謝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yǎng)缺乏癥或其他疾病,故夏天的飲食調養(yǎng)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補充營養(yǎng)素。一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因為在高溫條件下,人體組織蛋白分解增加,尿中肌酐和氮排出增多,從而易引起負氮平衡,因此,蛋白質的攝取量應在平常的基礎上增加10%~15%,每天的供給量須達100克左右,并注意補充賴氨酸。而蛋白質以魚、肉、蛋、奶和豆類中的蛋白質為好。二要補充維生素,因為在熱環(huán)境下維生素代謝增加,加上汗液排出水溶性維生素增多(尤其是維生素C),極易造成維生素含量的不足。有人測定,每毫升汗液中維生素C可達10微克,如果排汗5毫升將損失50微克,因此夏天人體維生素的需要量比普通標準要高1倍以上。大劑量維生素B1、B2、C乃至維生素A、E等,對提高耐熱能力和體力都有一定的作用。鮮蔬菜及夏熟水果(如西紅柿、西瓜、楊梅、甜瓜、桃子、李子等)含維生素C極為豐富,維生素B族在糧谷類、豆類、動物肝臟、瘦肉、蛋類中含量較多,故在夏季人們可適當多吃這些食物,亦可適當口服些酵母片。三要補充水和無機鹽,因為當身體大量出汗或體溫過高時,不但可造成體內水分不足,而且還會流失大量的鈉、鉀等元素,缺鈉又可加重缺水,所以要注意補充水分和無機鹽。一般而言,水分的補充最好是少量、多次,這樣可使機體排汗減慢,減少人體水分的蒸發(fā)量;鈉的補充,要視出汗多少而定,如果一個人工作8小時,出汗量不超過4毫升,則每天從食物中攝取18克食鹽就可以了,若出汗量若超過6毫升,則需另從飲料中補充;鉀鹽的補充為每日 2片鉀片,每片鉀片含鉀25毫克當量,還可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類或豆制品、海帶、蛋類等)。此外,汗液中還含有鈣、鎂、鐵、銅、鋅、硫、磷、錳、鉻等,若不及時補充,同樣也能引起機體水鹽代謝和酸堿平衡的紊亂,影響人體的耐熱能力,極易誘發(fā)中暑等情況。所以夏天一定不要忘了補充水和無機鹽。
多吃些能清熱利濕的食物。清熱的食物宜在盛夏時吃,常用的清熱食物有西瓜、苦瓜、桃子、草莓、西紅柿、綠豆、黃瓜等,并巧用大蒜、姜、醋等調味品以增強食欲;健脾利濕的食物應在長夏時吃,如冬瓜、南瓜、苦菜、姜、蓮藕、蓮子、苡米、山藥等。
宜省苦增辛。夏季飲食調養(yǎng),除了要著眼于清熱消暑外.還要注意不要損傷了脾肺之氣,(千金要方>里說:“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yǎng)肺氣“;<養(yǎng)生論>里也說:“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不可熱也“。它們的意思是,夏天盡管天氣熱,但人們不可進食苦味的食物太多,一定要多吃點辛味的食物,這樣可避免心氣偏亢(中醫(yī)認為苦味入心),有助于補益肺氣(心屬火,肺屬金,火克金,心火不盛,則肺氣平和);此外。夏天一定要少吃熱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夏季炎熱的刺激,使神經中樞處于緊張狀態(tài),分泌腺的活動水平也有改變,從而引起人體消化能力減低,胃口不開,不思飲食。因此,夏季最好吃些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吃含脂肪多的食物,則易使胃液分泌減少,胃排空減慢,食欲飲食以溫為宜。夏季飲食一般以溫為宜,食暖物即是為了助陽氣,符合“春夏養(yǎng)陽“的原則。人們如何進食暖物呢?養(yǎng)生家們認為,在早、晚餐時喝點粥是大有好處的,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yǎng)身體。如赤豆粥有補腎、利水、消腫而治腳氣的功能,腎功能較差的人可多食用;蠶豆粥能輔助治療水腫和慢性腎炎;荷葉粥能解暑熱、清胃潤腸、止渴解毒.可治嗓子痛;蓮子粥能健脾和胃,益氣強志,對腹瀉、失眠、遺精、白帶多等均有一定的療效;百合粥能潤肺止咳、養(yǎng)心安神,最適合肺陰不足的老年人食用;冬瓜粥有利水消腫、止渴生津的功能,并有降低血壓的作用;銀耳粥有生津潤肺、滋陰養(yǎng)肺的功能;黃芪粥則可治虛證所致的水腫;豆?jié){粥和皮蛋淡菜粥則可治療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等。
飲食忌貪生冷。一般地說,夏季氣候炎熱,常致腠理開泄,出汗很多,人們時時會感到口渴,所以喝點冷飲,能幫助體內散發(fā)熱量,補充體內水分、鹽類、維生素,起到生津止渴、清熱解暑的作用。但中醫(yī)養(yǎng)生家們認為,夏季由于人體陽氣在外,陰氣內伏,胃液分泌相對減少,消化功能低下,故切忌因貪涼而暴食冷飲。如果過量,易引起胃腸道疾病,出現(xiàn)腹痛、腹瀉等。此外,大扦之后不要過量飲用冷飲,因為冷飲飲用太多,不僅不能盡快地補充和調節(jié)體內鹽類、水分的丟失,反而沖淡了胃液,降低胃液的殺菌力,從而引起胃炎、腸炎、痢疾等疾病。尤其是某些慢性病患者,吃冷飲更要有所選擇和節(jié)制,例如冠心病、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就不宜多吃冰凍的食品,以免加重病情或誘使舊病復發(fā);胃潰瘍、胃酸過多的疾病,不宜多喝含酸味的冷飲;糖尿病患者,在自制冷飲中,應少加或不加糖,否則飲后會感到口中甜膩或胃部不適。還須說明的是,喝飲料不能替代飲水,因為大部分飲料均含有一定的糖分,飲料中的糖分越高,滲透壓也越高,越不易為細胞所吸收,反而會帶走細胞內水分,容易引起體內失水;而且,冷飲解渴常難以達到目的,卻會導致頻繁暴食,對消化道是一個很強的冷刺激,易引起消化道的異常蠕動和功能紊亂,從而導致腹痛、腹瀉等。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