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看頭顱CT片
操作方法
- 01
首先要清楚頭顱的結構,與看看胸、腹是一樣的,只有了解具體的解剖位置,各個器官的位置關系,才知道是否有問題。
- 02
另外,也可以觀察影片中雙側是否對稱,如果雙側不對稱就很有可能有問題了。
- 03
一般情況下,除了出血和鈣化表現(xiàn)為高密度外,梗塞、炎癥、腫瘤等多表現(xiàn)為低密度,有部分病變也表現(xiàn)為等密度,具體問題需要更詳細的觀察分析。
- 04
其實頭顱CT片是比較復雜的,而看片也是非常專業(yè)的影像學知識,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如果有疑問最好咨詢醫(yī)生,不要自己亂猜測。
操作方法2
- 01
腦出血
• A皮質動脈的穿通支-------腦葉出血
• B豆紋動脈---------------殼核出血
• C丘腦穿通動脈-----------丘腦出血
• D基底動脈腦橋支---------腦橋出血
• E小腦上或小腦前下動脈---小腦出血 - 02
硬膜外出血
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梢婏B骨內板下梭形或雙凸形高密度,根據(jù)血腫量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應,如腦溝消失、腦室受壓變形、中線結構移位等。隨著時間延長,其密度可由高變等密度、變低密度。 - 03
硬膜下血腫
急性硬膜下血腫:顱骨內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常伴腦挫傷,占位效應明顯。
亞急性硬膜下血腫:呈新月形或半月形,血腫密度呈高密度或等密度。
慢性硬膜下血腫:高、低混雜密度,最后變?yōu)榈兔芏戎敝料А?/p> - 04
腦梗死
按解剖部位可分為:
① 大腦梗死:大梗死---超過一個腦葉,5cm以上;中梗死---小于一個腦葉 3-5cm;小梗死1.6-3cm;腔隙性梗死---1.5cm以下;多發(fā)性梗死---多個中小及腔隙性梗死。
② 小腦梗死
③ 腦干梗死 - 05
顱底層面眥耳線層面
① 顱前窩底部:眼眶,眼球,篩竇,蝶竇,前床突等。
② 顱中窩:前界---蝶骨;后界---顳骨巖部(巖骨);內緣---海綿竇及垂體窩;外緣---顳骨,窩內為顳葉,其內側為海馬回。
③ 顱后窩:前緣---巖骨;后緣---枕骨;鞍背后方---腦橋前池,向兩側延伸為腦橋小腦角池。
④ 第四腦室:位于顱后窩中線上,后面緊鄰小腦蚓部,其兩側為小腦扁桃體。
⑤ 延髓、腦橋:位于第四腦室前。 - 06
鞍上池層面
①顱前窩:顳葉。
② 鞍上池:在垂體窩上方,位于兩側顱中窩之間,前界為顳葉直回,側方位顳葉海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連于縱裂池,兩外側角連于外側裂池,兩后外側角延續(xù)于環(huán)池,第六個角位于后緣中間,是角間池。鞍上池邊緣為大腦動脈環(huán),池內前部常可見“v”字型視交叉。
③ 顱后窩:四腦室或四疊體池。 - 07
第三腦室下部層面
① 顯示側腦室前角的下部:前方---額葉;外側---尾狀核頭部;后方中線處---第三腦室,其兩側連接丘腦。
② 顱后窩:“Y”字形或“V”字形的小腦幕,幕下結構在內側(小腦上蚓部),幕上結構在外側(枕葉)。
③ 四疊體池:位于小腦蚓部前方。 - 08
第三腦室上部層面
① 基底核、丘腦。
② 內囊前腳(前肢);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
③ 內囊膝部和后腳(后肢):位于豆狀核(由外側的殼核和內側的蒼白球組成)及丘腦之間。
④ 殼核的外側:外囊、屏狀核、最外囊、島葉(腦島)。
⑤ 四疊體池:兩側枕葉之間,池內有松果體,向前與第三腦室連接。 - 09
側腦室體部層面
由額、顳、枕葉構成,兩側側腦室體部之間為透明隔,外側為尾狀核和體部。側腦室后角(枕角)可不對稱,室內可見脈絡叢鈣化。中線處可見大腦縱裂池和大腦鐮。 - 10
側腦室上部層面
內側壁側腦室體部被胼胝體分開,側腦室體部的外方為頂葉,頂枕溝及中央溝將大腦為為額、頂、枕葉。 - 11
大腦皮質下部層面(半卵圓中心層面)
在胼胝體和側腦室上方,大腦鐮自前向后貫穿中線。白質部分為半卵圓中心,額葉范圍縮小,頂葉所占比例擴大,枕葉基本消失。
半卵圓中心:位于胼胝體上方,由左右大腦半球髓質形成的有髓纖維,對稱位于大腦鐮兩側區(qū)域。 - 12
大腦皮質上部層面(半卵圓區(qū)上部層面)
已近顱頂,大腦鐮清晰可見,其旁的腦灰質和腦溝十分清楚。頂葉較小,額葉較小。
放射冠:是內囊到大腦皮質間的放射狀纖維白質。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