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洗鼻的正確方法
正確方法
- 01
洗鼻流程
把已經配制好的鹽水放進專用的洗滌劑里面,患者可以坐著或者是站在水池旁邊,把洗鼻器打開,一個手拿著洗鼻器,把沖洗頭輕輕的靠近鼻孔上面,頭略微偏斜并且需要前傾,然后患者把嘴巴張開自然呼吸。
洗鼻子期間不要有吞咽或者是屏氣動作,否則耳朵會感覺到不舒服,兩邊需要交替沖洗,先洗鼻塞比較嚴重的一邊,然后再沖洗另一邊。
如果洗鼻器有自動泄壓功能就沒必要注意這一點,在使用比較高級的洗滌器的時候可以先用低檔位清洗,然后再選擇高檔位,洗完以后頭向前傾斜,讓鼻腔里面殘留的鹽水排出,然后再輕輕地擤鼻涕。 - 02
鹽水的配制
需要千萬注意的是,我們說的鹽水并不是用食用鹽加水調配出來的鹽水,而是醫(yī)用生理鹽水(就是醫(yī)院常用的用來注射的生理鹽水)或者用專業(yè)的洗鼻鹽加純凈水按特定比例調制而成的鹽水。千萬不能用普通食鹽,一般用的食鹽都是含碘鹽,碘可以少量吃,但不能用在鼻腔內部,碘口服后人體的吸收是有限的,但是用在鼻腔內吸收量大,在醫(yī)學上鼻腔內給藥的效果相當于肌肉注射,因為鼻腔內毛細血管非常豐富,稍有不當容易對人體造成損害。 - 03
洗鼻水溫度的控制:
在水的溫度方面,通常建議使用接近體溫約37℃的溫鹽水,減少對鼻粘膜的刺激。有很多人認為用冷水洗鼻可以增強鼻腔的敏感程度,減少過敏性鼻炎的發(fā)作,這是不對的。冷水本身就含有細菌和雜質,進入鼻腔后有可能引發(fā)鼻炎的發(fā)作。另外。雖然少量的刺激確實能改善鼻腔的敏感程度,但是長期反復的刺激也會使得鼻內粘膜受損,反而得不償失。 - 04
工具的選擇:
最好是使用專門的洗鼻工具,市面上有專業(yè)的洗鼻工具,如氣水式電動噴霧洗鼻器,能將溫鹽水由一側鼻腔沖洗進入鼻腔以及鼻竇,繞經鼻咽部再由另一側鼻腔流出,可以協(xié)助鼻纖毛恢復正常擺動,恢復鼻腔的自我排毒功能。也有專門為小孩準備的霧化洗鼻器,洗鼻溫和,刺激性更小。 - 05
用量及次數
依照個人的需求每日可清洗1~2次,但切勿以為愈多次愈好;原則上以每日工作完畢回家后洗澡時使用,若是工作環(huán)境中必須暴露在許多灰塵下的鼻病患者如木工、鐵工、泥水工、廚師、裁縫師、理發(fā)師等,清洗鼻腔尤為重要。
優(yōu)點
- 01
鼻炎是一類頑固性的疾病,用常規(guī)的藥物是很難達到很好的效果。而采取生理鹽水是一種較為溫和的方法,首先鹽水洗鼻是無毒的,不會傷害人的身體。它是一種安全的、不含任何藥物的洗鼻溶液,只要操作得當,不會有任何副作用,更重要的是鹽水洗鼻不會使你產生依賴作用。
- 02
鹽水洗鼻的療效不是立竿見影的,這要長期堅持才能獲得好的效果。大家通過定期的維護,可以讓鼻腔的排毒系統(tǒng)一起來排除致病菌,以確保鼻腔內的致病菌不再在鼻腔內累積發(fā)作,讓鼻腔一直處在干凈濕潤的正常生理狀態(tài)。同時也維護了鼻纖毛的正常擺動,讓鼻纖毛的擺動一直保持正常狀態(tài)。這樣鼻腔的自我排毒就會一直正常地進行,鼻炎也就沒有了可以發(fā)作的機會。
- 03
常規(guī)的藥物價格比較昂貴,長期使用難免造成經濟上的負擔,而采用鹽水洗鼻的話,投入很少,成本很低,是比較經濟的鼻炎治療方法。鹽水洗鼻操作起來很簡單,投入最多是購買一臺高性能的電動洗鼻器,同時可以多人使用,不必像傳統(tǒng)治療方法一樣多一個人就得多花一份錢,非常劃算。
- 04
經常用生理鹽水或其他合適的洗鼻液沖洗鼻腔,能清除病原體和致敏原,有利于防止鼻炎和鼻竇炎。但如果過度沖洗,反而可能會破壞鼻纖毛黏液毯系統(tǒng),降低鼻粘膜生理免疫防御功能,也可導致炎癥反應,出現、鼻塞等不適。這就會出現開始時很有效,后來越洗越糟的情況。
- 05
不同的人,對于鹽水洗鼻,其反應也有個體差異。同樣的病情,同樣的洗鼻治療,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對于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即過敏性鼻炎),洗鼻后有人會覺得癥狀減輕,有人會覺得沒變化,有人會覺得鼻塞加重。如果是季節(jié)性,病人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鹽水洗鼻上。外出時盡量佩戴口罩,以減少致敏原的吸入,同時適當洗鼻,這樣能減輕粘附在鼻粘膜上的致敏原所產生的變態(tài)反應。
洗鼻器選擇
- 01
洗鼻器也可能帶來危害
如果購買的洗鼻器不能控制水壓的,很容易造成嗆水。
如果洗鼻器的壓力過大會損傷鼻粘膜,甚至可能造成耳膜受傷。
鼻子耳朵和嘴巴都是互通的,如果洗鼻器水壓過大會導致這些部位都不舒服。 - 02
正確選用洗鼻器
有氣水式洗鼻器,最好是選擇這種,安全不嗆水,而且效果更好。
選擇兩步法操作的洗鼻器,因為一般的洗鼻器容易把贓物沖洗到了鼻腔里邊去了,沒有起到效果。
如果要經常使用洗鼻器,一定要購買自動泄壓的,這樣壓力會調節(jié),保護鼻粘膜和耳膜。
聲明:本篇經驗系酷知網「www.coozhi.com」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出處。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